X 关闭
【记者手记】
光明日报记者 张士英 光明日报见习记者 季雅宁
山水相拥的风光,郁郁葱葱的瓜菜园,生机勃勃的猴头菇产业带和食用菌产业基地……盛夏7月,行走在牡丹江广袤的黑土地上,记者与农户一同体会到了丰收的喜悦,感受到乡村特色产业带来的蓬勃生机。
(资料图)
牡丹江市山多地少,在农业大省黑龙江省算是个“农业小市”,但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连续20年领跑全省。“小”土地上缘何能“犁”出好收成?记者在采访中得到答案:牡丹江市抱定一本“农字经”,做强特色求“突围”,不拼规模拼“品质”,前瞻市场调结构,一村一品、精耕细作,锚定农业特色产业,绵绵发力,久久为功。
穆棱市悬羊村是一座藏在山沟沟里的小山村,山区多林地,退耕还林后村民没了土地,曾一度找不到出路。镇领导、包村干部、农技推广中心都帮村里出主意,养过牛,种过烟,栽过菌。慢慢地,时任村委会主任的徐敬才摸索出了木耳种植技术,带动全村发展木耳产业。2018年,全村木耳整体产值过亿元,昔日贫困村变成“亿元村”。
在阳明区五林镇北甸村“北国花都”寒地花卉基地,智能化温室大棚一期建了12个,还有21个冷棚,年产花卉300余万株,产值可达500余万元。依托特色产业,阳明区在桦林镇、五林镇30公里沿线上发展了十几个各具特色的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项目。仅发展起的蟠桃种植、花卉种植、城市小菜园、果蔬采摘园等项目,就带热了近郊游,一批农家乐也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。
围绕“绿色+特色”做文章,目前,牡丹江市以黑木耳、猴头菇为主的食用菌栽培量占全国3%、全省34%,瓜果菜出口占全省70%左右,特色产业成为牡丹江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连续20年领跑全省的主要推动力。
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,吸引越来越多的青年人返乡创业,他们成为乡村振兴的“领头羊”,打开了老百姓增收致富的新路子。宁安市三陵乡北湖村的返乡大学生王翯,创立了原生态农特产品电商平台,帮助农民打开互联网思路,并通过与农民签订供销合同的方式带动农民增收。渤海镇小朱家村的程连坤鼓励村民参与村集体经济发展,形成了“村集体+公司+农户”的发展模式,通过发展乡村旅游,把农闲变为农忙,带动全村及周边村民共5000余人增收致富。在蔬菜村,蔬菜“经纪人”于云松告诉记者,儿子于子富前些年也回家了,跟着他一起建设蔬菜大棚,净收入比在南方务工时翻了五六倍。
乡村之变,也带来了当地百姓的精神风貌巨变:小富即安、不富也安的惰性思维没有了,“忙两季、闲半年”的“猫冬文化”不见了,“靠天吃饭”的“懒汉做派”逐渐改变。
建立菌包厂、反季温室大棚,延长精深加工产业链,开发特色农业乡村游,促进一二三产融合……牡丹江正走出一条特色农业发展的新路子,成为“小农业、大作为、高收入”的样板。
《光明日报》(2023年08月03日 05版)
来源:光明网-《光明日报》
X 关闭